發信人: "Vincent Kuo"
標 題: Re: 推薦"巴哈平均律"
發信站: OpenFind 網路論壇 (Tue Nov 20 09:42:46 2001)
轉信站: maple!news.cs.nthu!newsfeed.nthu!news.mcu!news.ntu!feeder.seed.net.tw!bbs.openfind.com.tw!bbs.openfind.com.tw
Origin: localhost
※ 引述《schnitger.bbs@bbs.nkfust.edu.tw (Langenscheidt)》之銘言:
> 【 在 Sidney.bbs@server.ide.ncku.edu.tw (西德妮) 的大作中提到: 】
> : 請問一下喔......
> : 平均律到底是什麼東西呀??
> : 聽過這個名字很久了......
> : 可是一直沒機會聽聽看到底是什麼東西說......^^
> Das Woholterperierte Klavier Buch I & II
>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 II
> 各有24調ㄉ Praeludium et Fuga
> Book I~1722, Koethen; Book II~1744, Leipzig
> For keyboard instruments (unspecified)
老兄您這樣解釋只怕更讓人摸不著頭緒呢!
巴哈那個時代通行的音律是以自然律為基礎,也就是以樂器自然產生的泛音
形成的音階。這種音律的好處是和聲完美(例如Mi和Sol的頻率剛好是5:6),
符合許多樂器的本性。但是也有壞處,就是每個音和相鄰的音的距離(音高
的差異)不等,所以換到另一個調就會得到一組不同的音階,不只是音高不
同,而是音階中每個音和相鄰音的關係也會改變。只要是和C大調相距越遠
(調號中有較多升記號或降記號的調),聽起來就會更奇怪,有時甚至要第十
三個鍵才能彈出讓人能接受的音階。所以這些奇怪的調很少出現,但是也因
為各個調的音階不同,自然律可以讓每個調有獨特的特性,和聲的效果也不
一樣。所以我們會見到作曲家選擇一部作品要用哪個調時,其實是會依照作
品的感覺來找最適合的調。
巴哈是一個很喜歡作怪的音樂家。自然律對轉調的限制,對他來說就像是緊
箍咒一樣欲除之而後快。當時有人提出平均律的調音法,把每個音之間的距
離(頻率的比例)調成一樣,這樣就可以自由轉調,因為每個調聽起來都一樣。
但是對巴哈來說,這樣犧牲了每個調的特性,全部都變成相同的音階(而且
還不是很好聽的音階),這也是無法接受的。
巴哈所謂的Wohltemperierte Klavier採用的並不是平均律,而是自然律與
平均律的折衷,仍然部分保留了各個調的特性,但又有一點接近平均律,讓
所有的調都可以用。為了證明他的選擇是最好的,先後出了兩冊前奏曲與賦
格,每一冊都按照十二個大調和十二個小調各有一首前奏曲和賦格。在第一
冊第一首C大調的前奏曲中,他不著痕跡的把十二個半音全部都用到了,很
有宣示的意味。這兩本曲集包含了自由發揮的前奏曲和嚴格對位的賦格,原
先是用來教育學生,不僅是彈奏的技巧,也包含作曲的技巧,在後代的音樂
家之間廣為流傳,稱為鋼琴的「舊約聖經」。把這些曲子拿來演出則是很久
以後的事,可是要得到這些曲子的精髓,最好是能自己彈,否則也要用相同
的態度認真的聽。花個幾百塊錢買一本譜來對照著看也算是好方法。
現代的鋼琴調律大概都是用平均律,所以和巴哈的原意已經有很大的差異。
Wendy Carlos的Switch-On Bach 2000是用電腦合成,所以可以儘量符合巴
哈當時理想的音律。不知道是否有其他的版本有類似的嘗試?
2004年8月11日 星期三
[轉錄]關於巴哈平均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