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

  從第一集到第七集,我花了將近 11 個月的時間才慢慢地把這全套七冊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完。

  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有明爭、有暗鬥,有陰謀、有惡鬥,有忠心為國的志士、也有結黨營私的權臣,有的人赤膽熱誠、有的人冷眼旁觀。雖然這套書主要講述的是明朝時的故事,不過其實不只是明代,這些元素在各個時代中不斷地反覆上演

  歷史上出現過無數的名人,不過我並不覺得他們可以像民間故事中傳說的一樣,很簡單地用「忠臣」或是「奸臣」分類。忠臣之所以被後世認定為忠臣,大部分都是因為他們保家衛國,為了社稷付出不少代價,但是這並不見得代表他們就是聖人或者完人,一生中都沒有任何污點。據說戚繼光在組織戚家軍之餘也收受賄賂(不然哪負擔得起龐大的軍費),黃仁宇更是在《萬曆十五年》指出他也有巴結權貴的過往;袁崇煥也曾經上書要替被後世痛罵的魏忠賢立祠。

  被認定為奸臣的古人們也是一樣,他們並不像戲劇中的大反派一樣,生下來就是想要作惡、為禍天下。他們也是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要讓自己得利罷了。魏忠賢成立閹黨、顧憲成成立東林黨,其實立意還不都是想要拉攏與自己氣味相投的人,凝聚成一股更大的勢力。只是東林黨比較肯做事、也比較懂得做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了還不錯的評價;而閹黨因為由領導的魏忠賢開始的平均知識水準都不高,再加上道德水準也不高,所以在歷史上、現代的電視劇上,都留下了罵名。但是顧憲成在暗地裡透過黨羽把持朝政,那股骨子裡的傲慢和魏忠賢明目張膽的所作所為真的有這麼大的差異嗎?

  讀完這整套書之後,讓我覺得有興趣的除了人物之外,還有對情勢的判斷。看看這些古人是怎麼樣分析時事的脈絡、找出自己該做些什麼,即使已經很明白地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但是也必須在擇善固執與順應時勢中尋找一個平衡才能讓自己的政治生命過得平順、長久。對照張居正申時行兩人的作法與最終下場大概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這套書講述的內容大多是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等人引領的民變。充斥著造反、剿滅、假投降、再造反等重複情節的內容反倒是讓我比較沒有興趣的地方,所以最後面我看得非常快,明朝的江山就在我翻頁的指縫間快速地崩解。

  或許當年明月這位作者的某些見解有些偏頗或引人非議,不過並不是活在那個時空的我們,不管是哪位知名歷史學家還不都是藉由已經參雜了人為主觀意識的史料來推敲、還原當時的情境,就算是搭乘了時光機回到那個年代,我想以那個時代的資訊流通速度,應該也沒有辦法對全盤的局面做出適切的評估吧。

  總之我覺得這是套精彩的書,我想過幾年之後我一定會再拿出來複習複習。


沒有留言: